《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初”人之婴幼儿时期,刚步入人生之初;“性”人之本性、性格、品德。整句意思为:人初降生到这个世界,他的品性是善良的。
少儿初入人间,他善良之躯,是一个天真无邪、稚诚的童孩。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教育好这些善良之躯的后天学童呢?德育这个话题就摆在了我们日常教学面前 ,需要我们去正视,去面对。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生德育教育切实贯穿于教学之中,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一、仪态美;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外表仪态美。学生的心理好奇心特强,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言语语、衣着穿戴。教师的着装、打扮更是学生效仿的模特,学生认为老师的一举一动正确,是至理真言。因此在校园里,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注重自己着装,穿戴优雅得体、朴素大方而不奇装怪服,不浓装艳抹,不低俗怪诞,俨然慈母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外表服饰端庄美感染学生,熏陶他们的心灵,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播下服饰穿着审美标准的种子,从而生根、发芽、开花,茁壮成长。奇装异服则成为他们眼光中的另类而无生存领地。
一次教学中发现一女生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听某教师讲课。该教师非常欣赏女生的听课专注,特意点名她回答教学问题。谁知女生站起来后,对所提问题竟全然未知!课后该教师把女生叫到办公室一问,才知她上课根本不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而是在倾心欣赏该教师耳朵上的长耳环。从这一事件中应该让我们教师从中懂得教师仪表端正 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教师生活中的一小细节佩戴都能在学生的视野之中受到感化,左右他们的言行。
二、行为美;
三句话不离本行。教师的工作时刻不离学生教育这个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从事何学科的教学,归根彻底是教书育人。那么一个执教者如果自己行为不端,又何从谈起要求被教育者有良好的行为美呢?于此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行做好,这样能起到德高为范的表率作用。
预备铃响,老师等在教室门口做好上课准备。教师这样做,虽然是一微不足道的行为细节,但潜移默化着学生这是上课必须按时进教室的行为规范。课堂上,教师不随便走出教室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专心上好四十分钟课,以此身教学生对待自己的事情要一情专注、认真做事。如此等等行为感化学生点点滴滴。
三、语言美;
俗语说:“说什么样的话,其为什么样的人。”的确,语言能反应一个人的心灵现状,心里所想人往往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作为学生的教授者,长期的课内、课外语言熏陶,学生或多或少地受化教授者的语言性格,转化他们的语言行为。那么,教师的语言美犹为重要,为此在学生面前不能有丝毫不检点语言。只有时时刻刻保持语言美与学生课内、课外交流,才能培育出出语优雅、话句得理的优质学生。
笔者曾在初中学生时代感受过自己老师这样一事,至今记忆犹新:某日与老师坐在一处,老师穿的裤子正面膝盖部位有一指头大小窟窿,大热天只一条裤子,露出皮肉。我好奇用手摸弄了一下窟窿里的肉,既有好奇之心,又有提示之意。谁想老师出语中伤:“你这人,还细呀!”(意思是人不小了,还像个娃娃似的不懂事随便乱扰人。)当时我委屈,真有狗咬吕洞宾之感。如果当时老师一句:“不好意思,这窟窿还没来得及补上。”既给自己一个台阶,又不失师生感情,语言很美。大家想想,笔者能记忆犹新,长久都不能抹去此感想,可以想像教师的语言多么重要,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思想轨迹!
学生的德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既有学校、教师去如何地育,更有家长、社会去怎样培育。以上仅讲教师如何去育学生德之一、二,万没有以点概面之念。
评论